亚博视讯真人_亚慱体育官网¥手机版官方下载

图片

“聚焦党代会”系列报道之十四:砥砺奋进谋发展 携手扬帆再启航

发布日期:2024-06-27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0设置

2017年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成立至今,风雨兼程,七载韶华;2024年组建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风劲扬帆,再启征程。海科学院党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海洋强国战略,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凝心聚力,踔厉奋发,有力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三全育人 培养时代青年人才

近年来,海科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海洋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时代新人。聚焦海洋强国和生态文明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建设课24门,打造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精品课。聚焦创新能力培养推进科研育人。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和科研育人示范团队,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128项、市级奖130项,8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表彰。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建设推进实践育人。围绕革命文化、海洋强国、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建设组织社会实践和科普志愿服务,构建从幼教、普教、高教到社区的科普全链条,形成“三下乡”“行走的滴水课堂”等生动案例,管卫兵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吴伟超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聚焦海魂精神和生态文化推进文化育人。创办滴水文化节,连线西藏那曲、宁夏贺兰、上海滴水湖、浙江枸杞岛四地举办大型生态文明宣讲直播活动。聚焦理想信念和学生成长推进组织育人。教工支部与专业班级结对、教师党员与“三困”学生结对、学生党员朋辈结对,党建引领开展名师导学、科创助力、就业帮扶等育人工作。关工委和团委发挥“五老”作用,强化思政教育,创建特色品牌,精准服务青年,关工委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基层“五好关工委组织”称号,2018环工1班团支部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称号。

赋能创新发展 建设高端科教平台

极端海洋环境学科建成世界首个深渊科技流动实验室,建设极端海洋环境生命过程和生物资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申报国际深海生物科学大计划,推动上海海洋大学深渊和极地研究步入国际领先行列,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特种装备和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压载水检测试验室建成国内唯一、拥有多重国际资质的船舶压载水检测平台,获得压载水设备国际型式认可试验资质,支撑国家履行国际公约,为抵御生物入侵守护国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该平台“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推广”项目成果荣获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一等奖。

此外,海科学院还建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深渊生物圈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态环境科技服务平台、上海河口海洋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学科平台。

上海市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上海海洋大学生态环境实践教学中心两个教学平台积极融合校内外优质资源,革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协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专业人才的实验实践教学新模式。海洋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累计开发28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积极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实践,2024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

进军极地深渊 探寻极端海洋奥秘

深渊是地球最后的神秘之地,深渊中巨大的深水压力阻止人们探索这些地球上最深海域。极端环境科研团队聚焦深渊海沟、深海冷泉和南北极等极端海洋环境,开展富有特色的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和极地生物学研究,研究成果屡次登上国际学术顶级期刊。常亮团队基于多源卫星平台遥感探测技术探测北极大气边界层高度、地表气温、大气可降水汽含量、云量特性,揭示北极大气-海洋-海冰间的交互作用。冯东团队研究海洋沉积物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分馏规律,颠覆学界黄铁矿硫同位素环境响应特征的认知。许云平团队基于海洋细菌生物标志物指标建立深海沉积物扩散耗氧测量方法,促进深海碳循环研究。谢婧倩还分析了深渊海沟环境样品和生物样品中有机磷酸脂类阻燃剂分布特征,揭示深海环境新污染物来源及其在介质间迁移转化机制,倡导规范人类行为,保护深渊环境。

守护海洋生态 护航海洋强国建设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主攻方向之一。海科学院团队以保障生态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潮是一种有害生态现象,预示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调失衡。何培民教授受聘为自然资源部浒苔绿潮防控试验专家组组长,其团队连续多年首先发现我国黄海浒苔漂浮海区,系统研究近海海域绿潮爆发机制,确定优势种群和生态亚型演替规律,锁定绿潮爆发源头。他们开发的南黄海绿潮源头防止浒苔固着关键技术和固着浒苔灭杀关键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自然资源部的充分肯定,为浒苔绿潮联防联控贡献海大力量。

落实生态优先,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海大团队为海岸带保护修复提供科技支撑。针对我国近海不同海域类型,何培民团队系统构建封闭海域、半封闭海域、开放海域大型海藻规模化生态修复模式,成功应用于上海城市沙滩、全球最大条斑紫菜养殖基地——江苏辐射沙洲滩涂等生态修复项目。何培民团队还筛选出海三棱藨草、芦苇、盐地碱蓬三种耐盐性比较强的植物作为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景观生态物种,在上海地区首次人工种植“先锋卫士”盐地碱蓬,打造南汇东滩‘红海洋’,生动诠释碧海净滩就是金山银山。

建设美丽中国 呵护碧水青山净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实现水生生物资源安全和高效产出的基础保障。海科学院团队积极探索水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机制,开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坚决打好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

张饮江团队立足自主创新,集成水体生态修复与景观构建工程技术体系,实现水质改善、水体自净能力恢复和生态景观功能化。他受聘为成都市天府新区水生态建设总顾问,推动高质量的公园城市建设,天府中央公园、兴隆湖、鹿溪河等水生态元素成为天府新区最靓丽的名片。何文辉团队以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完成北京圆明园、上海西郊宾馆、上海进博会小涞港、广州海珠湿地、盐城聚龙湖、重庆碧津湖、郑州园博园、杭州后洋浜等数百个水域生态修复工程,打造河湖治理样板,他也荣获“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林田团队针对新污染物氯化石蜡在稻田生态系统全生育期环境行为与摄食健康风险关系,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氯化石蜡在全生育期水稻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赋存特征。霍志保团队利用生物质替代石化资源合成化学品或者燃料,通过内置高活性催化剂的循环反应设备实现温和条件下转化废弃油脂合成烃类航煤,促进航空业节能减排。于飞团队长期从事环境功能材料研究,利用导电炭黑和金属有机框架(MOF)成功制备薄膜电极,有效提升电荷传输效果,缓解电极体积膨胀效应,为制备高效稳定阴离子电容去离子电极奠定基础。该团队还开展了多介质环境中微塑料污染、风化降解过程及其污染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林建伟团队围绕水土界面磷迁移转化过程与机制、内源磷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新型磷钝化材料研发与吸附特征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开发了吸附高效、安全环保的利用水铁矿控制底泥磷释放的新技术。

驰骋大地海疆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

海科学院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积极谋划组建美丽乡村、产业发展、渔村振兴、乡村文化四个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以“生态+环境”“学院+企业”“标准+示范”多层次全方位地服务乡村振兴。何文辉团队较早研究EOD模式,以水生态治理引导现代有机种养技术构建田园综合体,在上海、江苏、江西等地建成十余个田园综合体示范区,用“农渔+文旅”模式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管卫兵团队在宁夏、内蒙等地推广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解决盐碱地稻渔种养、虾蟹精养难题,打造“稻渔梦工厂”。章守宇团队挨家挨户寻访民情,调查收集大量建设海洋牧场的原始资料,建设浙江海域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改善栖息地实现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养护增值目标,帮助渔村渔民走出因近海渔业资源衰退而无鱼可捕的困境。

七年耕耘,硕果累累。海科学院建设上海市级各类优质课程23门,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1项,4篇本科生毕业论文评为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近4年,学院师生发表高水平论文270余篇,高被引论文十余篇,多名教师入选Elsevier 全球顶尖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如今,新学院乘着学科调整、交叉融合的东风扬帆启航,携手踏上新征程,面朝大海,走向未来,为学校以“双一流”建设契机加快推进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返回原图
/